查看原文
其他

沈继光:心声的倾诉,可以将绘画与音乐如此融铸在一起么

沈继光 生活书店 2023-03-23



▲ 《风雪夜奔图》,2011 年,沈继光 画

亚麻布油画,145 厘米 ×135 厘米


因为有伟大的细读者,才可能诞生伟大的作品。

——沈继光


心声的倾诉,可以将绘画与音乐如此融铸在一起么

—— 几幅油画诞生成长的究竟


文丨沈继光


(原载《爱乐》2022年1期)


一个人,面对千百年积累的无数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世界,面对浩瀚波澜涌动不歇的大海,面对不知其始其终的星夜时空,除了体验出微如芥子自己的小,产生更强烈向着自然人文的敬畏之心挚爱之情,不间断地知道着自己的不知道,这之后,还能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当这个人,回转内身,记忆和温习自己几十年投心于某一艺术语言,如同对一颗沙粒的某一侧面的凝视、发见、钟情、学研与表达的践行,他又会觉得,大约可以讲几句与那无限世界偶遇一瞬而留下的感怀与认知,那怕近于微末浅显,但只要真诚可爱。借着回顾捡拾亲历的艺林残片,也参与诠释了一点点天壤之间天壤之外的无穷世界。因为,这无穷,也包含着小小的自己啊。


从容放心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极有限事,真实地倾诉出来,也许就是写这篇什么都算不上的小文之前,我所经历困境而渐渐获得的一种解脱的吧。


比如,讲一讲几幅油画诞生的究竟,自认为那里面与音乐有着或多或少牵连融铸的体验,看出不同艺术语言之间早已有着本质品性的沟通有着血脉相连又各有独特魅力,它们都是人类生命心灵感悟的表现与纯正庄穆的留痕。即使乐谱成为残页 - 画作掩默百年,大约,也不减那里面渗透出的人性坚韧的辉光。


先讲《树的吟唱》。


1997 年 , 应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邀请、举办了《家园 · 沈继光、邢国珍油画作品展》。那幅《树的吟唱》悬挂一角落,并不起眼。


展览后,竟有观者从外地来信。摘录如下 : 


“参观继光兄画展,印象深刻,尽日不忘。说来不怕您见笑,那天参观时,我竟被挂在墙角的一幅白桦树所感动,留下了热泪。孩子看见后不解,追问我为什么。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到底为什么。


记得当时我站立画前,凝视画面,尔后,我似乎听见那树干和落叶震动出轻轻的婉转的乐曲声,时隐时现,如诉如泣。我心里一阵难过,忍了又忍,实在忍不住,眼泪还是流了下来(被别人看见时,我也很不好意思 )。 


如今画面在脑海里已不十分清晰,但唯有那番感受,依旧记忆犹新。我是艺术的门外汉,也不知自己的感受是否与作者的创作动机相悖。但我还是向您说出来,因为由画而引起如此深的感动,在我是首次……” 


这是一位范必萱女士写的,发信日期为 1998 年 3 月 28 日,距她看展览的 1997 年 8 月已隔了约七个月。


我一直珍存着这封信。信,甚至融入了那幅画,不再分离。


为什么 ? 信,远远超出了信的一般定义、内涵,它无意中流露出我们常常忽略的大问题,比方说,人在作品前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能力?作者要了解、体贴读者或听者的真实感受么 ? 误读也可以是正读或属真正的细读么?绘画作品的题目为什么是音乐之声,或音乐曲目为什么以绘画的主题命名?为什么领受者——伟大的观众能从绘画中听出音乐,又从音乐中看出画面?或是风景、肖像、神情以及其他一切?究竟是作品的哪些线条、色彩或气息拨动了观者听者的哪根心弦引发了强烈的震颤共鸣?能探寻摸抚到他们——一个人、一个人独在命运与作品深处碰触的柔软之地么 ? 那作品到底属于谁?对作品的记忆已模糊但由作品引发的深深感动却记忆深刻,从中理解了自身,作品不是当属于这位读者么?


画境的气韵生动与乐音的节奏旋律,还可能际遇相逢读者以至作者身上那心跳脉动记忆情怀,而冲撞更大的心灵震撼而再生复活么?


我似乎感觉已掉入无底问题的深渊,但又是值得我们一起去追求某种可能的尽力解答,因为这都是有关人类灵魂自身的秘密呀!


因为有伟大的细读者,才可能诞生伟大的作品。究竟——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无尽亲密纠缠的脉络故事,也许正是艺术者的“吾生有事”。毕加索有言 :艺术上的事情(问题),我都要知道。


▲  《树的吟唱》 ,1988 年,沈继光 画

布面油画,82 厘米 ×66 厘米


1997 年,应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的刘迅、李玉昌两位先生邀请,举办了“家园·沈继光、邢国珍油画展”。《树的吟唱》悬挂于一角落,并不显眼。


说说那幅《树的吟唱》画作诞生的源头,行吗。


一九八八年,社会的春风萌动,人们有了希望。我带着速写本和相机在古城老巷踏勘行走,偶然看到一株青白的杨树,它的影子洒在墙上,仿佛一明一暗的两株。大木秀伟,光影婆娑,大约这一风致小景,近于灵光,近于上帝扔给我的一个盘子,近于艺术所称遇到或搜集了一点素材罢,竟拨动了我的心弦,怦然而动。自己并未全览,只是用我所称“半微观”的摄取方式,“不看我不想看到的,只看我竭力想看出的”。在速记与拍摄的画面上,单单保留了朗光下的树干和五六片绿叶,余下的全部是树干和叶的影子,那叶的影子,仿佛满墙飘零。


为了整体的形式感和结构,我想画出自己期愿的一种境界——有志的、相知的、情怀的、潇洒的、双飞的、自由的……到底是什么树,是树还是影子,是墙壁还是空阔,都不重要,不计较,不管不顾了。


在家,反复揣磨着那速写稿和洗印出的黑白片子,凝视那“灵感的接纳”,又不能停止在这一步。孤寂在平民陋室,在画布上开始了古典传统与现代风格的链接,百般体贴自然诗意,率直坦诚的任意涂抹与慎密的控制着整个画面,将所有形象(树、影、空白)简约为一种近于三角形金字塔的结构,但它又是空灵的多缝隙的聚散的错综的叠加的渗透的,形成了“与君难说”不尽妙趣的态势与神情。零散叶子的影,用了典雅的灰褐、灰绿、灰黄、灰褚等,与松节油核桃油浑合相融,每片叶子的投影有浓有淡,有乾有润,有清晰有模糊,有紧凑有疏离,有张驰有收缩,动静不一,但又都是叶的影儿,感觉那是一个个音符,高低不同,节拍不同,强弱修饰的记号不同,顿挫绵延的演奏吟唱不同……我,如此忘我做着,心驰神往,很象持棒的乐团指挥的劳作,调动着演奏家和他们身体亲吻的各种乐器,一会儿只有提琴的弦音,甚或只是小提琴的独奏,一会儿又与大提琴相互对话谈情,偶尔有钢琴声悄悄进入,不同的音色和韵律,很象是画到了有皱裂纹的树干和几片稍有绿色的叶子,其他又复归到吟唱低歌的影子中。


也许整个画境,是一种忧郁长久后的舒松宽慰,是一种沉闷幽闭后的苏醒清明,是一种寻找自我之后的解脱飞翔……这里暂不能动用鼓、号、或是流水般的竖琴,它们的音色力度浑重轻快还不能与之协合,它们要等待另一些乐谱,另一些意境不同的画面和画法。


那一组提琴弦乐,也许已经暗合了微妙隐厚却表面看似单一色彩的画作。在绘画涂抹恣意又小心节制的掺合中,那色的浓淡、冷暖、色相、色阶等等,随时在统一整体的安排下,焕发着生命特征的唯一性。


它只选取了几支小提琴和一支大提琴在诉说心灵的话语,尽管它是一 幅画作。


《树的吟唱》,替代了一颗平凡、单纯、诚实、独在的自由心灵的吟唱,与所在的时代社会隔着一定的距离,它参与清明良知,拒绝平庸喧嚣,它竟只以树影绰然表明着画者对个人精神解放的节日而非公共认同节日的记念,它是在庆祝属于自己创造自己的事件或节日呢。


满壁处处“花阴凉”的自然表象,我有意无意,在绘画涂抹中试着减掉左上角和右上角所有零碎树影,让它变成了一尘不染的空净、灵动、留白。结果,那树与影一下子更加抖动,欲翩飞展翅向着画面外的九层天云上升。在几何构图的复杂变幻中,三角形微微顷斜,有了“飞”特别心裁的角度。画,一点点积攒着画者的心思 ;他,这时只想着心思,完全忘记了自己和可能的读者。


画,动了感情——1988年,那是大地上充满着刚刚开始的自由与解放的日子,并被许许多多艺术家的敏锐感知而洞察而表达,并给有心灵倾听的观者听者带来震动,流下咸味温热的泪水,如同在小文开始引述的那位女性来信所叙述的情景。没有如此这样又不知究竟难能说清可真切无比的感受者,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还可有之?


艺术是人类的,属于心灵的 ;只要我们保有这份纯净的心灵。艺术是人类的,属于良知 ;不管社会时代清朗黑暗,半明半暗,艺术者与感知者皆永远的在。噢,艺术是人类的,这一高度概括的箴言,容纳了数也数不清的以选择审美欣赏为生活方式的渴望的人们。


2014年6月20日,面对《树的吟唱》原作,我写了一篇画记,这作品连同画记被策划为《走向,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沈继光 著 / 绘),于2018年5月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此次应邀所写绘画与音乐的融铸,是对那篇画记作了更为细腻深入的剖析,生动的补充追忆。每次不断再思考再启明的挖掘,都是对自己体验艺术给予心灵——心灵返哺艺术的生命抚摸,补充添加是生命绵延的纹身留迹吧。


▲ 《终极价值——一个人一个人的》,1989 年

沈继光 画

亚麻布油画(双联)190 厘米 ×95 厘米


读过一本《音乐家访谈录》,那是一位音乐人对当今国际最卓越的十六位古典音乐大师的对话。其中一段似乎与这里讲的“留迹”有关。


韩国音乐指挥郑明勋向伟大的指挥家朱利尼求教,问他怎么才能使一部交响曲演奏起来更好一点。他说他要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几天后,朱利尼带着他自己的乐谱,又让郑明勋也带上自己的乐谱见面,然后相互比较一下。郑说 :


 “在朱利尼的总谱上,我看到彩色笔的密密麻麻的标注,而我的却非常洁净,几乎没有任何笔迹(笔记)。虽然这部作品曾经被他(朱利尼)指挥过数百次,当说烂熟于心,但每次排练他还都要用大量时间做功课,甚至是为了解答我,也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看过他的乐谱后,他把两本乐谱都合上,我想他会对我说什么呢?沉思了良久后,他说 :年轻人,这是时间问题,请不要让我告诉你应当去怎么做,这说起来很简单,但你要学会独立思考。


“他找我来并没有给予具体指导,而是传来信息,要我学会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


我冒昧地引述了这段恳挚的讲话,只是在警醒自己。艺术的最高境界,仍在于日复一日,怀着对艺术对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看、读、写、做,一日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创造。艺术,让人成为人。


曾经写下自己的一点积久的理念,甚或称还活着时候的墓志铭 : 


“生命,大约是可以找到一种形式而安放的 ;灵魂,大约是可以觅到一个附体而活勃的。自己几十年读书,绘画,摄影,文字,思考的一点劳作,想铸成有图有文的几本小书,作为那形式或附体。


但再问,自己那粗糙生涩的生命灵魂,配得上那庄穆的小书么?


黄叶无风自落。晚年,我该怎样?没有其他办法,末路上,继续真心实意劳作,真心实意爱人,也就是了。


本来,还想写写其他幅油画诞生的究竟。但一看所写稿纸上的页码,是在第九页上,远远超过了编辑约邀规定的字数。我就将画作和题目附上,再提供一点线索,请可爱的读者去解析和联想绘画与音乐的亲吻吧。


其二《终极价值——一个人一个人的》,又名《第四乐章》,1989 年, 亚麻布油画(双联)190 厘米 ×95 厘米。 


作品展出,几位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又经十几年修炼的大提琴手——我的朋友,凝视这画作,评论激昂,然后径直冲到我面前,说:“把它称为《第四乐章》!”“它就是《第四乐章》!”兴许,画面构成的节奏韵律,画面敲动琴键般的错综疏密与近乎演奏中的跳动呼吸,画面浑厚 悲壮的热土色调……是不是让人似乎听到了第四乐章的几缕响动?


自己不懂音乐,第四乐章在交响乐里意味着什么,我至今也没专门请教明白。到底不知道每个人对作品有何不同的心得,绘画在视觉上的感受,也该同音乐在听觉上的感受略接近的吧。


其三《弥留之际——母亲》,2012 年,亚麻布油画,145 厘米 ×135 厘米。


画展开幕,有一穿着简朴的女子,捧一束满满黄白相间的纯正典雅的鲜花走进展厅,只是一瞬,敏锐的眼光扫过所有的画作,然后,她虔敬地又走了十几步,将那捧鲜花端端正正放在了悬挂《弥留之际——母亲》的 脚下。


这一放,那画作,感觉是一座象征所有慈爱忧郁而进入永恒的母亲的墓园 ;这一花,明白如火,烧亮了展厅角角落落的画作。“没有爱,我们怎能生活?”(贝多芬 语)。她创造的气氛,让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她,是高萍。


▲  《弥留之际——母亲》,2012年

沈继光 画

亚麻布油画,145 厘米 ×135 厘米


花,是献给母亲的?是献给生命回归浩瀚无限世界的祈祷的?是献给她以为近于杰出的一幅作品的?我不知,但自己猜测,献上那花,一定是她心灵感应而砰然颤动的结果。这一举动,很象交响乐演奏完最后一个曲目的最后一个音节,随着听众起立和一遍又一遍热烈并理解的掌声和指挥家、演奏家们一次又一次的向台下人群深躬感念的时候,有人走上舞台,也是手捧鲜花,献给乐团最前面的首席提琴和指挥家!我问我自己,那鲜花是献给谁的呢?是指挥家?所有演奏家们?不在场的或早已不在人世的作曲家?……还是献给这次唯一性的交响音乐的演出?……


都是。浑然一体。甚至包涵了聆听音乐感受生命呼唤的观众自己对自己的相信与肯定!


献上的花朵,含义深远,我们往往小看了。


其四《风雪夜奔图》,2011 年,亚麻布油画,145 厘米 ×135 厘米。


这第四幅在与音乐的交欢中,无论从曲谱、指挥和演奏上,与前面三幅已大大不同,可又有一以贯之的心灵颤动。《回顾展》,它被放大成一面墙,推为四十余年投命于油画艺术的代表作,具有自传性质,是作者对外界、自身的警醒与认知。


从画面的凝聚构图,粗粝造型,混沌色调,涂抹淋漓,笔触肌理,境界气息,它可能邀请交响乐团的所有人所有乐器,铜管木管、号、弦乐、鼓、打击乐……在不同时段发出它们的低吟和呐喊,也可能请自然的黑夜风雪厉声的音响不时传来,成为自己一生不断考问自己良知的历史深处的声音。绘画的笔力、色泥的厚度、肌理的缝隙、夜奔的气息,如同乐音的颗粒,一颗颗一粒粒清晰地送到读者的眼前耳中,只要那作品是真实的良知的,在我们当下的时代。




二〇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修订

于地藏庵


本文经《爱乐》杂志授权转载

版权归《爱乐》杂志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爱乐》2022年1期


当Mojito遇上哥德堡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爱乐》



推荐阅读


心在天壤间系列



▲  沈继光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于1987年举办个人画展。曾参加日本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家油画展”。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家园·沈继光、邢国珍油画展”。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回顾展、“心在天壤间”摄影作品展、“借草——逃往诗意的栖居地”设计作品展。


代表作有“作家与故乡”系列之沈继光摄影插图本《老舍的北京》《城南旧事》,以及《旧京残片:沈继光摄影集》《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等。




《心在天壤间:走向……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精装)

沈继光 著/绘

定价:168.00元

ISBN:978-7-80768-216-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本书是“胡同之没”摄影师沈继光先生公开出版的首部画记,收录了沈先生倾半个世纪艺术生涯创作的94幅油画作品和87篇画记,其中涵盖了“胡同”“弃村”“黑衣人”等代表性作品系列,将“胡同之没”“弃村之哀”“黑衣人之辩”等颇具话题性的艺术探索寓于其中,启发读者借由朴素真挚的艺术语言,思考人生与社会。


本书不仅是一本画记,更是作者艺术人生的一部自述,值得每一位热爱艺术、向往艺术的读者珍藏与品读。






《心在天壤间:光影三十年寻踪》(精装)

沈继光  著/摄影

ISBN:978-7-80768-199-1

定价:12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心在天壤间”系列摄影作品分为村落之旅、田园之梦、归宿之诠三部,反映的大都是一些荒原、野草、废墟、墓地、弃村、泥舍、田园……作者沈继光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用相机记录北京古城残片到行走于中国大江南北,为失落的乡野老屋留下影像,而今已是年逾七旬,此书是其艺术人生的总结之作。


照片中的诸多物象看上去已然颓败,内里却流淌着永恒的古色,此间的事态之变和人情之美被默默记录。书页间悄然浮现的是布衣老者的中国情愫和当下日渐消逝的田园记忆,是为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的佳作。




—END—

欢迎点击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图片阅读书单丨生活书店2021年12月新书推荐
【往期精彩文章】
新书推荐丨姚鹏《汉学家与儒莲奖》新书上架 |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
新书上架 |《饮食西游记》:一部有趣的中餐「留洋」小史
暑期荐书|绿树阴浓夏日长

书单丨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知味书系列书单

书单丨建筑设计是为了更舒适的生活书单丨女心理师毕淑敏书写四弦散谈抚慰我们的心灵开学季书单丨给宝爸宝妈们的锦囊妙计
阅读生活 | 「人与自然万物」联合书单
第六季“加油!书店”主推书单, 你一定要拥有!
女性困境是个伪命题吗?| 12家出版机构为你挑选的一份女性书单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生活更多精彩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